当汽车从单纯的 “交通工具” 升级为承载多元需求的 “出行载体”,是什么力量在守护这场变革的安全底线?10 月,2025 世界 NCAP 大会将落地中国上海,全球 NCAP 组织代表将齐聚一堂,探寻汽车安全的未来方向。而回溯过往,守护出行安全的 “中国方案”,早已镌刻在 C-NCAP 十九年的成长轨迹中。
自1978年首个NCAP体系建立以来,全球汽车安全评价体系在协同中演进。中国新车评价规程(C-NCAP)的发展,不仅是对国际经验的汲取,更是基于本土实际的结构性创新——它以系统性的“中国智慧”,重塑了区域安全标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对话。
关键词①
破局立新:
从区域洞察到全球贡献
C-NCAP 由中汽中心主导,在充分借鉴国际 NCAP 经验的基础上,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实际与汽车安全现状于2006年推出。从创立之初,它便自带对本土需求的深刻洞察与技术路径的前瞻判断,持续为全球汽车安全贡献中国智慧。
全球NCAP体系曾长期聚焦前排乘员保护,C-NCAP 却敏锐捕捉到中国家庭出行对后排安全的重视,成为全球首个将后排乘员保护纳入核心评价的 NCAP 规程。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全球安全评价体系的场景空白,更为 Euro NCAP 等机构的后续升级提供了参考。
在2021版规程中,C-NCAP 率先采用更先进的APLI腿型开展行人保护测试并设定限值——这一内容后续被 Euro NCAP 2023 版规程采纳,成为中国汽车安全测评 “反向输出” 的代表性案例。
关键词②
迭代更新:
形成中国汽车安全不断提升的闭环
十九年来,C-NCAP 始终立足中国实际,依托中汽中心 CIDAS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,构建了一套 “数据驱动-测评推动-技术落地”的循环机制。数据驱动,即分析真实事故数据,找出关键安全问题,然后制定 C-NCAP 测试项目;测评推动,即通过 C-NCAP 星级评定,推动车企提升安全技术;技术落地,即车企将更多配备新安全技术的车型推向市场,让消费者使用更安全的车辆。如此循环往复,形成中国汽车安全持续技术提升的闭环,让安全评价真正贴合中国道路场景。
CIDAS 数据研究显示,现阶段中国道路安全的四大挑战:弱势道路使用者(VRU)事故占比高、地域与城乡差异导致事故场景复杂、大小车辆兼容性待提升、女性及老年人保护不足。针对这些问题,C-NCAP 计划在2027版规程设计中予以重点考虑。如被动安全板块研究涵盖更多不同体型、性别、年龄及坐姿(如斜倚座椅、AEB 制动后位置)的保护方案。主动安全板块拟新增 “误踩加速踏板” 测试,应对老龄化趋势下的人为失误事故。
从“对标国际”到“立足中国道路交通实际”,C-NCAP成为贴合中国交通特征的“汽车安全升级引擎”—— 既推动本土汽车安全水平持续提升,也为全球NCAP体系应对多样化安全挑战提供了关键 “中国样本”。2025 世界 NCAP 大会上,中国经验的分享,将帮助全球NCAP体系更好地应对区域挑战,推动“零伤亡交通”愿景的加速实现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